登录
Newsletter 活动
14/04/2014
郭济士.芬兰人与“必要的沉默”
作者: admin

香港中学文凭试(DSE)中文科写作卷其中一题,要求考生以“必要的沉默”为题作文,引起社会不少议论,有人认为此题目带有“政治倾向”、要学生“学做鹌鹑”,但亦有学者觉得题目并非鼓吹事事沉默,只是鼓励思考慎言美德。一个考试作文题目会引起这样的争议,无疑反映了当前香港社会的猜疑和敌对气氛,若这条题目出现在芬兰学生的试卷上,相信很多考生都会觉得这是很正常兼容易的作文题目,因为“沉默是金”正是芬兰人的文化特征。

英谚本来就有silence is golden,但随着美式文化席卷全球,敢言善辩、口若悬河反而成了很多人更崇尚的风格。芬兰人的沉默作风,就成了强烈对比。芬兰人“沉默害羞”的形象,在西方甚为根深柢固,有评论甚至认为这反映芬兰人“自我形象低”。

南加州大学商学院的卡尔布(Ira Kalb)教授说过,自己曾多次到芬兰讲授市场营销,发现芬兰年轻人很聪明、产品质素亦佳,可是芬兰人就是不懂好好向外推销自己的企业和人才。每当问及这问题时,芬兰人通常的答案,就是“我们控制不了”,又或有麝自然香。卡尔布认为,“芬兰人需要克服自己的害羞,不要害怕告诉旁人芬兰可提供什么帮助”。

专研芬兰语言及其“沉默文化”的美国语言学者贝利(Michael Berry)则直言,所谓“害羞”、“自我形象低”等文化定型(stereotype),只是外国人对芬兰人的误解,芬兰人的所谓“沉默害羞”,其实只是他们对别人的尊重,很多芬兰人都不是多言之辈,而是喜欢在其他人说话时聆听并思考,当轮到他们说话时,他们就会开口,说些跟话题相关的话,而不会言不及义不着边际,“芬兰人经常以聆听去展示他们对事情感兴趣,相比下美国人则较倾向发问和打断别人”。

贝利举了以下例子去解释这种文化差异:一名美国人驾车载着一名芬兰访客游山玩水欣赏美景,但这名芬兰人全程都沉默望向车窗外,突然间驾车的美国人停下来,要求这位沉默宾客直说有什么问题。换着是其他芬兰人,恐怕一点也不会对这位芬兰访客感到奇怪,清楚知道他不过是在静静欣赏美景。贝利形容,芬兰人很能理解这种“正面积极的沉默”(positive&active silence),但要将这概念向外国人解释并不容易,毕竟每个人都受到其所属的文化局限,结果他们在外国人面前,只能靠英语shy或silent来形容自己。可是这些字眼在英语世界都带贬意,诸如暗示缺乏社会交际技巧等,这自然就更易加深误解。

根据贝利的分析,芬兰人的沉默风格可上溯到工业化之前的时代,“芬兰人在场合需要时也会吹水闲谈,但他们更觉得森林本应是一处宁静、放松和沉思的地方。桑拿也是这样的地方”,崇尚多言好辩文化的外国人,却未必能欣赏芬兰人沉默的好处。贝利直指,“芬兰人的沉默,是一种与大自然、自己和他人保持和谐的方法”,对他们来说,积极聆听后才审慎发言以示尊重,是很自然的事,芬兰人应为自己的文化特征而自豪。

面对大是大非的公义问题,当然不应沉默,但沉默本身不等于有问题。芬兰人的“积极沉默”文化,正好见证了这一点。

分享到:
热门话题:
更多新闻